□罗辉
集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于一身的梁衡,其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于广袤无垠的文学殿堂里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攀枝花一个阳光漫洒窗棂的午后,这部集子,引领着我踏入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散文崭新天地,每一篇散文都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画卷,字里行间流淌着梁衡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触动,心灵获得极大的滋养与启迪。
《只求新去处》的构思别出心裁。它既不同于常见的散文著述,也有别于单纯的论文汇编,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三类文章、三部分内容:上编“作品实践”展现了作家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中编“来路反思”凝练了作家的创作经验,下编“理论探索”奠定了作家的散文理念。如此精妙的框架设计,将作家的形象塑造与刻画、审美感悟与提炼、理性认知与追求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既有具象呈现、又有阐释剖析、更有抽象提炼的三维空间,使读者在感性与知性、形象与思维的交织与印证中,更为全面、深刻地领悟作家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
在“作品实践”部分,梁衡秉持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创作了一篇篇紧扣时代脉搏、直面人生百态、弘扬真善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品类多样,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以《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和《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为例,其笔触虽始于神州大地的人文古迹,但其思绪却连通着千古不朽的民族精神。至于《枣花飘香》《青山不老》等写人篇章,更是将一种鲜亮的生命底色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传递给读者。
作家不仅注重语言的精炼和表达的灵动,更追求美的至高境界。无论是形象之美、描写之美,还是诗意之美、境界之美,亦或是思辨之美、哲理之美,都在梁衡的笔下得以充分彰显。其中,《晋祠》《娘子关上看飞泉》展现了形象美与描写美;《西北三绿》《石河子秋色》体现了诗意美与境界美;《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武夷山——我的读后感》闪耀着思辨美与哲理美;《夜市》《试着病了一回》传递了质朴美与原生美;《海思》《壶口瀑布记》呈现了篇章的凝练美和语言的对称美,充分展现出作家驾驭语言和文体的严谨态度与深厚功力。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神韵与风范,更为散文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探索。
而在“来路反思”和“理论探索”两部分,梁衡以勇于开拓、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治学精神,揭示了散文创作的重要现象和自身独有的命题。他的创新思维和开拓意识,正是文学研究应当珍视的宝贵品质。同时,他紧密结合艺术实践探讨散文的类型、特质与规律,彰显了一种科学的理论导向。这些理性思考的结晶不仅印证了作家的创作轨迹,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繁荣,更增添了《只求新去处》的理论分量。
总之,《只求新去处》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散文佳集。它以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让读者领略到一个独特而绚烂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