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于独酌中见天地心 ——本土诗人杨开连的七绝《饮酒》赏析 版次:04  2025年10月17日

□罗松

纵有千难不示人,漫将惆怅付埃尘。

独觞莫道知音少,明月清风亦至亲。

本土诗人杨开连的这首七绝《饮酒》,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孤高而自足的精神画卷。全诗不见酒宴之喧嚣,唯有独觞之沉静,但在这沉静之中,却蕴藏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磅礴力量。

首句“纵有千难不示人”,起笔便定下了全诗坚韧而内敛的基调。这是一种成熟的生命态度,将万千磨难深藏于心,不事张扬,不乞于人。一个“纵”字,充满了对世间坎坷的蔑视与坦然,展现了主体精神的强大独立性。

承句“漫将惆怅付埃尘”,则进一步将这种内在情绪升华。那片刻的“惆怅”如同尘埃般被轻轻拂去,一个“漫”字,尽显洒脱与不屑。前两句由“不示人”的内敛,到“付埃尘”的超越,完成了从承受苦难到释然放下的精神进阶。

转句“独觞莫道知音少”,是全诗的转折点。从内在修养转向外在情境——“独酌”。但诗人笔锋一转,否定了世俗对于“知音少”的哀叹。此句巧妙地为结句蓄势,将诗意引向一个更为辽阔的境界。

合句“明月清风亦至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豁然开朗。当诗人举杯,桌上的知己不再是同类,而是亘古的明月与无碍的清风。它们被引为“至亲”,这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诗人的世界非但不因孤独而狭小,反而因与自然宇宙的契合而变得无限宽广。

此诗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尤其是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一脉相承,但又更具现代式的内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人群中找到慰藉,而是在独处时,能与整个宇宙成为至交。这杯酒,饮下的不仅是酒,更是一份孤傲的风骨与一份自在的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