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刚
米易的甘蔗,最早生产出的是一种汁水——柘浆,稍加澄清,即可直接饮用。后来,随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民间商道连接起山外的世界,善于动脑筋的人将柘浆进行熬制,生产出了一种能够携带、运输,较有形状的产品。这种叫“餳”(音“táng”)的产品随着马帮流动,渐渐地为人们带来了收益,因为当时此地名迷昜,人们以其为名,称之为“迷昜餳”。如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迷昜餳”与司马相如的一段佳话。
汉代文学家、有“赋圣”和“辞宗”之称的司马相如因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暗许芳心,私奔后当垆卖酒,琴瑟和鸣,传为佳话。然,后一段时间里,美人衣带渐宽、日益憔悴,幸得有人寻来“迷昜餳”,辅以生姜、大枣熬汤吞服。数日之后,文君面色红润,如明珠生辉,美玉莹光,越加妩媚动人。数年之后,司马相如经略西南夷,“通零关,桥孙水,以通邛都”,把安宁河流域的米易之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与之相随,一条由四川到身毒(今印度)的零关道(沟通四川与云南的古商道)被开辟出来,成为中国西南繁忙的贸易线路,这条也被称作西南丝绸之路的官方商道,后来又成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这条大道的开通,为“迷昜餳”等特产通江达海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五月渡泸”,率兵南征,“深入不毛”。其间,他率军来到泸水(金沙江)江边,只见瘴气弥漫,数尺之外全无视线,将士们畏缩止步,危机毕现。诸葛亮当机立断,马上让士兵们筑竈(灶)搭锅,砍伐河畔野生甘蔗,取汁熬浆,加上面粉,做成馒头,祭祀河神,果腹将士。数日之后,天澄地朗,河清海晏,军心振奋,一举渡河,平定西南,留下了七擒七纵之传世佳话。后来,诸葛亮将其发明的“直风灶,连环锅”熬制之法无私地传授给了孟获,孟获又将其教授给了属民和安宁河畔的种植蔗人。
蔗糖上市时节,集镇上散发出的香甜,与河畔糖坊里飘逸出的醇香交织,迅即浸染了整个山川河流。生于斯、长于斯的《邛嶲野录》一书的作者何东铭,引用苏轼的诗句赞叹米易蔗糖:“江河与中吟,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形象生动的描绘,让米易蔗糖的甜美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光大,当年,诸葛亮传授的熬制之法已进化为今天令人津津乐道的古法红糖技术,走进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的确,自汉而起,承唐而兴,借烈烈两千多年灶火,一块以“不毛之地”不为人知的偏僻之地,逐渐舟车辐辏,商贾云集,集镇熙熙攘攘,摆满了形状各异的碗碗糖、生肖糖之类,当然最常见也是最受人欢迎的是长方形、俗称砖糖的红糖。
米易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甘蔗糖业生产,用机械化生产白砂糖,在本世纪初突破入榨甘蔗三十万吨,生产白砂糖三万多吨的历史纪录。此后,因为市场变化而盛入衰。继承了糖业生产衣钵的米易华森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复活了米易红糖的历史。熊熊炉火,燃起的不仅是企业的重生希望,而且是对早已移植到中高山区甘蔗的拯救,也承担了以此带动新山傈僳族脱贫的重任,延续了中华民族尊崇自然、顺势而为,续写民族交融的文化根脉,成为米易县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
如今的米易红糖从甘蔗取汁到最后的成品入库,依然秉持自然法则历练,全程物理方法自然结晶,以拙朴的熬制工艺,把对天地万物的心意和创新发展的才能,“接力棒”一般代代相续。
